早梅发高树 古韵绕学堂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一)

发布者:教学办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0

早梅发高树古韵绕学堂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一)

 

晨光熹微中,湖州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亚琴、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刘大海踏着春走进《湖州地方音乐及戏曲赏析》第一期课堂,以清音雅韵展开了一场听得见的非遗文化传承之旅。

在课程导论环节,主讲教师以民歌解码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现场示范,生动阐释了民歌的文学意蕴、艺术形态与湖州特色。特别剖析了四季歌”“十二月令等即兴填词的创作智慧,系统梳理了湖州民歌传承谱系及现存状况。当大屏展示民歌手抄本时,在场师生无不屏息凝视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夯哟——起——随着孙亚琴宽厚圆润的嗓音在教室回荡,《造桥夯歌》的劳动号子瞬间将众人带入水乡工地场景。这位年逾六旬的非遗传承人接连献唱《船歌》《扫蚕花地》《螃蟹调》等经典曲目,尤以《扫蚕花地》最为动人——悠扬婉转的声线勾勒出蚕娘采桑饲蚕的劳作画卷,吴语特有的软糯腔调让春蚕食叶声仿佛近在耳畔。

 

刘大海的学术解析则为音乐注入了历史厚度。在演绎市井气息浓郁的《叫卖调》时,他特意模仿旧时货郎的吆喝声调,将声腔里的商贾记忆娓娓道来。针对《三番十二郎》这首经典曲牌,刘教授通过对比婚嫁、庙会等不同场景的演绎差异,现场活态呈现了民歌一曲多用的艺术智慧,更揭秘了湖剧唱腔对民歌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最热烈的互动环节,学子们跟随孙亚琴逐句学唱《乱说歌》《对花》。正月梅花阵阵香,螳螂假充野郎中的诙谐唱词,在青年学子清亮的嗓音中焕发新意。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江易芝在课后感慨:当吴侬软语的韵律美从自己喉间流淌时,突然读懂了何为声音里的乡愁


 

本次非遗大师课是音乐学(师范)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声乐桥梁,更通过沉浸式教学让00后学子深切体会到:那些回荡在苕溪两岸的古老歌谣,既是先民的生命记忆,更是需要我们以创新方式续写的文化长卷。这场春中的民歌课,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撰稿:郁邱婷

摄影:郭宇涵

摄像:潘雨昕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