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飞歌:千年回响中的文化基因传承密码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二)

发布者:教学办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0

茶山飞歌:千年回响中的文化基因传承密码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二)

 

晨霭初透,湖州师范学院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2025年3月7日,湖州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刘大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吉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游有娣,应邀在《湖州地方音乐及戏曲赏析》第二期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考古——通过安吉长兴民歌的活态展演,解码湖州文化基因的深层记忆。

主讲教师川茶韵中勾勒出湖州民歌的迁徙图谱。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原移民携带着故土的音调跋涉至此。他特别指出:这些山歌不是简单的旋律遗存,而是刻录着族群记忆的声波密码,当采茶调在晨曦中响起,我们听到的是百年前中原百姓的晨昏作息。

游有娣的歌声一响起,教室便化作茶香氤氲的山野。《童养媳》的婉转哀啼里藏着豫南姑娘的离乡愁绪,《车水歌》的铿锵节奏中跳跃着中原汉子的劳作智慧。当《手扶栏杆》的滑音掠过窗棂,前排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打起了节拍。最动人的是《古人歌》的演绎,这位 年近八艺术家眼角的皱纹随着曲调起伏,仿佛每条沟壑都藏着说不完的传唱故事。

 

刘大海的学术解析则如精密的手术刀,解剖着音乐肌理中的文化基因。在《车水歌》的案例分析中,他展示了劳动号子如何从简单的节奏助兴,演变为包含天气物候、道德训诫的复合文化载体,甚至暗含古代农耕社会的计时密码。

 

课堂高潮出现在师生共唱《对花》时。游有娣优美的歌唱姿态与00后青春的声音与笑脸找到奇妙平衡。传统山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碰撞,恰如百年前中原移民与本地文化的交融重现。

 

太阳德清湖镀上银色,这场民歌记忆的重演暂告段落。但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已然植入年轻学子的记忆:游有娣演唱时飞扬的眉梢,刘大海解析声调时发亮的镜片,颜铁军讲述移民史时颤抖的茶汤,连同那些在多媒体教室回荡的古调新声,都在诉说着——真正的文化遗产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代代相传的鲜活脉动里。

 

撰稿:张婉羚

摄影:郭宇涵

摄像:潘雨昕

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