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福清:【玉融文化】复制明代魏氏乐器,再现国乐文化积淀

发布者:教学办发布时间:2023-07-19浏览次数:10

图片

近日,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漆明镜教授一行莅临福建泉州,对明代魏氏乐器复制品开展验收。

该成果由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州市音声资源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福清市善德明代魏氏乐谱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共同合作完成,是一次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探索。

 

(一)

  漆明镜(1982-),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乐律学,师从陈应时教授。东亚乐律学会会员,东方音乐学会会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评议推荐专家。

  漆明镜主要担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教学。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与教学改革课题,负责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魏氏乐谱之曲源寻踪及海外传承研究》,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中的子课题项目《中国明清时期的古谱研究》等。出版的专著《凌云阁六卷本魏氏乐谱总谱全译》获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 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19 年4月将该书古谱搬上舞台,成功举办了“明代歌诗十一首”音乐会,获得媒体一致好评。

(二)

  崇祯末年(约1644),福建福清海商、原宫廷乐官魏之琰(字尔潜,号双侯)逃避战乱东渡日本,并带去中国明末流传于宫廷中的古代曲集,包括《诗经》《杨白花》等古代诗词乐谱、歌舞谱、郊庙音乐、释家音乐等共240余首。至18世纪,其四世孙魏皓将其祖传中国古代歌曲在日本京师教授学生,当时称为“明乐”。为了便于传授,魏皓将这些古代歌诗乐选辑刊印成书,取名《魏氏乐谱》。

 《魏氏乐谱》中所收的明代乐曲,在国内原已失传,直至清末才由一些留日学生陆续将部分乐谱又传回中国。据权威资料显示,清代之前,我国类似《魏氏乐谱》这样有板有眼的乐谱极少,据之研究和还原明代遗音,可望填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乐律学研究的空白。

  演奏魏氏乐时,除人声歌唱外,还有数件乐器合乐。魏之琰曾将琵琶、十四弦瑟、月琴、笙、笛、箫、筚篥、云锣、檀板、小鼓、大鼓等11件乐器带到日本长崎。魏皓在京都教学时,曾用到这些乐器。魏皓的弟子筒井郁景周,后来将所有乐器辑录成《魏氏乐器图》,目前传世的《魏氏乐器图》有两种版本,一种只有乐器图片,一种附有简单的文字介绍。

(三)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漆明镜教授悉心研究《魏氏乐谱》十五载,将原本的工尺谱和器乐指位谱,译成了现今通行的五线谱,并曾尝试复原演出。

  基于早期的理论研究和演出实践,为了尽力贴近魏氏乐原本的声音,使明代器乐的音色重现,漆明镜教授试图根据《魏氏乐器图》复制出全套的明代乐器。魏之琰是福建人,带到长崎的乐器极可能是产自福建。鉴于此,漆明镜通过福清市善德明代魏氏乐谱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负责人魏若群,多方了解、评估,认为福建泉州南音历史悠久,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传承持续状况比较理想,其乐器的制作技艺积淀深厚。魏若群经由福建泉州南音传承人魏朝阳的引荐,最后漆明镜教授决定委托泉州南音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建瑜、杜志阳两位师傅,依据《魏氏乐谱图》的相关信息,复制了整套的魏氏乐所用明代乐器。

(四)

  经过半年时间的沟通、制作、打磨和装饰,全部乐器终于制作完成。李建瑜师傅表示,自己从业30多年,复制此类明代琵琶、月琴尚属首次。明代琵琶的尺寸相对较小,品位和南音琵琶有点区别,而月琴是小巧的八角形音箱,形制罕见。

  整套乐器复制过程中,还特地邀请川派古琴大师曾成伟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钟之岳副教授、魏氏乐谱研究传承人以及福建泉州南音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对一些音质进行了纠正、调整和改善。

  在国内首次复制明代魏氏乐器,由于制造过程严格把关,本次验收顺利通过,乐器的音色和音律均达到预期。

(五)

  据悉,此次复制的明代乐器,将在今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与长兴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明乐音乐会”中首演,届时,明代丝竹之声将穿越时光的洪流,在中华大地上响起。

  福清市善德明代魏氏乐谱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委托上述两位泉州南音乐器制作传承人再复制一套魏氏乐演奏所用乐器,以便今后交流演奏。

文:魏若群,图:林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p3NNgDQkIzRbHF1_3yfAg